在愛裡相遇封面.jpg 

本文載於:蔡穎卿(2009)。在愛裡相遇---做個好大人,給孩子一份沒有虧欠的愛。台北市:時報文化。

 

  星期六在台南慈濟小學跟家長們有一場分享會,接到邀請的電話時,負責聯絡的老師跟我討論了一下當天分享的內容與形式。我希望這不是完全以演講為主,問答與交流總是讓親師更能融入分享。

 
  通常,聯絡人會很貼心地考慮到,需不需要先讓主講者知道提問的內容,但是我認為不要事先準備的答案會是最
好的。我所要回答的是「真實的經驗」而不是「完美的答案」,這是無需準備的。而教養的路上,能適合每個人的完美準則從不曾存在過。我們只是透過別人的經驗來檢討或激勵自己,而不是尋找教養的配方。

  星期六的問答很熱烈,其中一個從問題中延伸出來的討論,我覺得很有意義。
當我們一直在批評台灣的教育制度不好的同時,我覺得大家都誤會了國外教育的內容與載重量,好像台灣代表的是一個絕對死記填鴨的方式,而西方教育又完全是活潑生動的啟思。有些父母認為,在台灣受教育要不理會學校才快樂;而外國的孩子又個個都是既快樂又熱愛學習的。

  這種極端的認定與討論
,不只虛耗掉父母應該用來關心孩子的時間,也使留在台灣受教育的孩子從小習慣了否定自己身處的環境,無法善用自己的資源。

  我覺得台灣教育最大的問題,可能是順序相反。小時候學太多,進了大學又太鬆散,心智還沒有長成的孩子,生活節
奏比成人還緊張;而體魄精神都已成熟的大學生,卻常常喊無聊。人生的學習載重如果重新安排一下,我們的教育應該會更成功。

  我一直主張小朋友不要放學後花時間跑補習班,並不是反對才藝的學習,而是想提醒家長重視孩子的時間被分割得十分破碎的事實。每四十五分鐘換一個主題,整天趕來趕去,沒有過安定的整大段時間;這
種從小養成的匆促步調,將會在稍後看到影響──靜不下來。生活裡如果不隨時出現變化、沒有新的活動,對他們來說就「很無聊」:看書用跳的,看電視不停轉台,講話的思路與脈絡也是跳動忙亂的。

  任何學習在接收之後都需要消化,而消化需要時間。如果父母一邊抱怨教育只是填鴨,而自己又忙進忙出到處送補習,從時間的分配上來看,孩子的確只是吸收的工具而無暇來做其他資料的處理,死記當然成為他應付這種學習與回吐的方式。

  小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起點,但父母不要緊張。把眼光多花在自己孩子的身上,不要常常看到別人的孩子與自己孩子之間的差距,讓無謂的比較佔去你可以用來關心孩子的時間與情緒。

  如果你相信學習是一生持續的心智活動,請考慮重新建構孩子的生活作息,每天為他們留一片完整的時間,他們從小有機會學習時間管理。

 

★★★★★★★★

  我很喜歡蔡穎卿的書,這本「在愛裡相遇----做個好大人,給孩子一份沒有虧欠的愛」是其中之一。讀到這篇,覺得很精彩,適合從事教職或當爸媽的朋友參考,所以轉貼於此。 

  上個學期,我跟一位班上孩子的媽媽長談,希望媽媽調整孩子作息,並送孩子去安親班。這並非我贊同目前小學的安親班文化,而是因為這孩子的家庭已失去功能,媽媽無法要求他的孩子每天準時起床上學,更無法完成作業。後來,孩子在媽媽的威脅利誘下去了安親班,每天在那邊待到晚上八九點才回家,功課是寫完了,不過那是抄襲同學作業的成果,並非他真的用心學習。然後孩子每天仍打電動到三更半夜,繼續八九點到校上學的日子。

  常常,我看著他凌亂但有完成的作業嘆息,這是我要的嗎?身為一個老師,我是不是只能無奈的接受現況?這是孩子的媽要的嗎?她為什麼可以縱容孩子過著這般生活?

  似乎是因為自 己即將當媽,對於孩子教養的問題開始會想比較多。這或許也是為什麼,我愛看蔡穎卿的書。我覺得她是一個好媽媽,在孩子的成長路上,即便她身為職業婦女,仍盡力的做到「陪伴」,讓家庭發揮它最大的功能。(老實說,在我所工作的教育現場,觀察到的家庭功能是日漸薄弱)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東西,想要教出一個「好小孩」,那父母真的得先當個「好大人」才行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edy03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